2005年首张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大熊猫胶片照
巡山队员在野外巡查(1984年10月)
跑到营地的大熊猫
胡锦矗在野外考察(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
2015年10月红外线相机首次拍摄的野外大熊猫双胞胎
半野化环境中的“草草”和“淘淘”
张和民在野外考察
巡护队员在途中休息
本报记者 龙婷婷 何晓安
150年前的4月1日,大熊猫迎来了重要一刻:这一天,大熊猫在四川被科学发现并命名,深山中如隐士般蛰伏的大熊猫的神秘面纱就此被人们掀开,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动物之一。
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四川卧龙建立,以此为起点,中外科学家开始了最早的大熊猫观测研究,由此启动的大熊猫保护模式,开启了领航世界的大熊猫科学研究。此后,无数的研究者从这里出发,大熊猫保护研究的薪火从邛崃山系中心卧龙向外扩散,延伸至岷山山系、凉山山系、大小相岭山系、秦岭山系,星星之火点亮了所有分布有大熊猫的区域。
110年后的今天,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万公顷土地上,保护大熊猫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坐标也被醒目地标注在世界地图上。作为旗舰物种的代表——大熊猫已成为最具辨识度的中国符号,成为全球自然保护的象征,卧龙也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科研保护重地、世界生物学家们的向往圣地。
40年的大熊猫保护发展史,成为中国保护野生动物史的重要部分,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的缩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大熊猫保护事业贡献着智慧和青春,获得的是中国大熊猫保护与科研的不断开拓与创新: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监测野外及个体精细化管理,野生大熊猫种群在不断壮大……这一切,浓缩在卧龙的发展史中,卧龙也成为世界保护大熊猫事业的领跑者。
最具权威的基础性研究
保护科研先驱们长年累月追踪监测着大熊猫
横断山峡谷最深切割的地方——邛崃山系中心的卧龙,是中国最难科考的野外调查地之一。
1978年3月的一天,牛头山海拔2500多米的地方,在冷箭竹和拐棍竹分布的交接处,一群穿着军绿胶鞋,背着帐篷、被褥和锅碗瓢盆的人,决定在一片开阔且毗邻水源的地方安营扎寨。这群人用几根木桩固定搭建了棚子,很快挖出从水源到营地的51步台阶,“五一棚”就此得名。这群人,是胡锦矗带领的大熊猫保护科研的先驱者们。
风餐露宿,爬冰卧雪,蹚过齐腰深的西河水,大熊猫保护科研的先驱者们曾陷入迷路和粮食用尽的困境,饱受过严寒和蛇虫叮咬的折磨,他们用8年时间在35平方公里区域内建立了7条观测线路,对野生大熊猫活动情况进行追踪,借助无线电遥测技术对大熊猫的活动规律进行观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大熊猫生物学第一手材料。他们测量留在密林中的大熊猫足迹、粪便,统计大熊猫吃过的竹子,收集熊猫粪便称量后进行分析,以搜集野外大熊猫种群现状、栖息地情况资料。无线电颈圈定位跟踪技术,提供了大熊猫取食、发情、求偶、生育、病理等行为和生活习性方面的数据。这是首次对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种群、繁殖等多项课题进行的较为系统的基础性研究,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奠定了卧龙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和科研事业的核心地位。
由胡锦矗和乔治·夏勒联合阿编著的《卧龙的大熊猫》出版于1985年。该书首次对大熊猫在密林里的“隐士”般生活进行了“揭秘”,展示了中外合作研究野生大熊猫生物生态学方面的初步成果,引起世界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这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至今仍是最具权威性的大熊猫保护科研基础资料。成熟的大熊猫研究技术和宝贵的野生大熊猫观察资料,以及那些中外专家对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和执著精神,一直贯穿于今天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中。
如今的 “五一棚”,仍是国内外研究大熊猫及伴生动物野外生态学专家向往的科研基地。如今,新建的观测站常年驻守着10多位野外观测巡视队员,他们现在已配备了远红外相机、GPS定位系统、电脑等现代工作设备。
全球最大的野化培训基地
攻克三难问题拥有全球最多的圈养熊猫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过迁地保护、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实施人工圈养繁育及人工野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圈养熊猫的野外生存技能,最终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个体成功放归大自然繁衍,以期物种的永久保存。
随着国家启动“1991年度至1994年度卧龙大熊猫繁殖攻关”计划,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和民带领的一支技术过硬、勇于探索的优秀大熊猫科技队伍,历尽艰辛,率先攻克了圈养大熊猫繁殖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世界性难题,创新了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建立了大熊猫饲养繁育理论体系,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结构最合理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如今,每年都有不少大熊猫宝宝降生,满足了公众教育学习和科研合作交流的需要。
圈养繁殖大熊猫不是保护大熊猫的最终目的,要保护这一物种,最终目的是要让它们回到野生自然环境中去。为让圈养大熊猫独立走向野外,回归大自然,在卧龙开展的大熊猫野外培训进行了10多年,已实现了大熊猫从野外到圈养、再从圈养返回自然的新跨越。闻名中外的大熊猫“淘淘”“张想”,都是圈养后回归自然的大熊猫。
放归自然补充种群,增加种群的遗传性,这是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护小种群长期存续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参与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全部来自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11只从基地“毕业”的大熊猫,已成功放归了9只。
全国最大规模野外专业科考队
大熊猫栖息地动态监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地形复杂的横断山大部分地区曾躲过冰川的侵袭,是著名的“动植物避难所”,又因这里地处横断山脉北部,是南北生物的“交换走廊”,卧龙成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卧龙区内的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保留着大量的古老孑遗物种和特有物种,卧龙还是整个东洋界植物区系最为丰富的地方,“雪山之王”雪豹分布的最东南缘。因此,卧龙被誉为“世界难得的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大量物种在大熊猫的保护效应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40年的大熊猫保护工作,让这片保护区的保护者训练有素,坚韧而专业,他们一年有200多天在野外,担负着巡护和科研工作。目前,有100多位野外观测巡护队员参与98条大熊猫监测与巡护样线。除配备远红外相机、GPS定位系统、相机、电脑、望远镜等现代工作设备外,这里还有完善的大熊猫栖息地监测体系,为野生大熊猫建立基于DNA信息的个体识别系统和数据库,开创了野生大熊猫的精细化管理。
据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数据显示:卧龙有138只野生大熊猫,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0%。2016年,保护区开展比四调更全面更深入的野生大熊猫动态监测和DNA识别,显示卧龙有142只大熊猫,加上7%的幼崽数量,区内大熊猫达149只,大熊猫数量达到空前水平。
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大规模调查,涉及大熊猫1032平方公里的潜在栖息地和栖息地,每2平方公里设置一个调查网格,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的4/5,收集到野生大熊猫10天以内的样品183份。此外,DNA个体识别建档技术近两年已趋于成熟,相对之前广泛运用的竹咬节法识别个体更准确精细,进一步掌握了大熊猫空间分布及活动时间节律。卧龙也因此成为首个对全区范围野生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DNA个体识别和性别建档的保护区。
据相关专家介绍,收集大熊猫新鲜粪便等可提取DNA的材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卧龙野生大熊猫DNA档案,而且可通过分子水平分析进行个体识别,进而确定同一只个体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活动范围的动态变化,了解种群扩散机制、划定巢域。同时,将宏观监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可获得野生大熊猫活动长期、精确的监测数据,将卧龙大熊猫监测提升到分子水平。此外,通过确定野生大熊猫群体的个体数量、性别比例,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评估等,可以为野化放归个体的选择提供指导。
以保护大熊猫为名,卧龙承袭了大熊猫保护与科研发源地的传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栖息地得以完整保护。以卧龙为核心区域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的充分肯定。
另一项调查同样为卧龙带来了惊喜。
2017年,据调查发现,在132平方公里雪豹栖息地至少生存了26只雪豹,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雪豹一母带三崽的影像在国内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点击率。2018年,金钱豹实现回归,更为卧龙增添更大的动力。这些惊喜,再次证明保护科研在卧龙取得了显著实效。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在勾勒卧龙未来发展路径时对记者说,未来,卧龙将以“大熊猫+雪豹”的双旗舰物种地、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理想地、拥有稳定生态系统健康的大熊猫栖息地、山地雪豹种群核心地的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一个资源优势明显、善于统筹整合、保护卓有成效、具有世界眼光的卧龙。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